总大肠菌群检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检测是指在水质、食品、环境样品等检测项目中,对一群能在37℃条件下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进行的检测,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总大肠菌群检测是指在水质、食品、环境样品等检测项目中,对一群能在37℃条件下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进行的检测。这类细菌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包括大肠埃希氏菌、粪肠球菌、枸橼酸盐杆菌等,它们的数量和存在情况可以反映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作为评价水质是否清洁、食品是否卫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饮用水标准、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总大肠菌群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总大肠菌群检测标准
总大肠菌群检测是水质、食品卫生等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微生物检测指标,主要用来评价水质的清洁程度和食品等受粪便污染的程度。其检测标准通常参照各国或地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执行:
在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每100毫升水样中不得检出总大肠菌群。
在食品安全领域,例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2016)中规定:
1. 对于液体乳制品、冷饮、饮料类产品,每克样品中总大肠菌群不得超过100 CFU。
2. 对于即食食品、熟肉制品、速冻预包装食品等,每克(mL)样品中总大肠菌群不得超过30 CFU。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标准可能随着法律法规更新和技术进步有所调整,请以最新版国家或行业标准为准。
总大肠菌群检测流程
检测机构对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流程一般如下:
1. 样品采集:首先,按照相关标准在指定地点和时间采集水样或食品样本,确保样本能代表被检测对象的真实情况。
2. 样品运输与保存:采集后的样品需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一般为4℃以下)以防止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或死亡。
3. 样品前处理:在实验室接收样品后,根据样品类型进行相应的前处理,如过滤、稀释等步骤,以便后续培养检验。
4. 培养检测:
通常采用多管发酵法、滤膜法或者酶底物法等进行检测。例如,将样品接种到乳糖胆盐肉汤培养基中,在特定温度(如37℃)下培养24小时。
若样品中有大肠菌群存在,则会在培养液中产生气体,同时培养基颜色会发生变化。
5. 确认试验:对于初筛阳性的样品,需要进一步做靛基质试验和革兰氏染色镜检,以及耐热大肠菌群的确证试验(如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等),以区分并确认总大肠菌群的数量。
6. 结果判定与报告:依据实验结果,对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判定,得出样品中总大肠菌群的数量,最后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
以上流程可能因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略有差异,但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