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

忠科集团提供的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SurfaceToughnessTesting,STT)是一种测试材料或零件在外部介质作用下,抵抗腐蚀、磨损和断裂的性能的方法,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
我们的服务 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
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Surface Toughness Testing,STT)是一种测试材料或零件在外部介质作用下,抵抗腐蚀、磨损和断裂的性能的方法。它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
1. **试验设计**: - 根据预期的使用环境和测试目的选择适当的表面粗糙度、载荷条件(例如接触力、温度、压力等)、测试时间范围和处理方法(如化学处理、电镀、热处理等)。 - 选择能够代表不同类型的表面(如铸件、塑料件、金属件、复合材料等),并根据其结构特点选择相应的测试样本。
2. **测量和记录**: - 对被测表面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测量原始几何形状、尺寸和表层硬度等。 - 在适当的表面上施加预定的压力、载荷或其他特定应力,然后通过挠曲变形测量、剪切强度测试或其他材料力学特性参数来确定试样的最大极限载荷(Max Load Factor,MLF)。 - 根据实际试验结果绘制测试曲线,并分析参数变化与表面性能之间的关系。
3. **分析与解释**: - 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并比较不同表面在不同的载荷下的弯曲模量(Eh)或剪切强度(Yield Strength,YS)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材料的抗拉强度、疲劳强度、冲击韧性和蠕变性等性能参数。 - 分析导致缺陷(如裂纹、划痕、凹陷等)发生的原因和机理,评估涂层的物理保护效果,如涂层中的微孔效应、涂膜的不稳定性等。 - 根据测试结果确定最优的表面处理工艺(如抛光、氧化、烧结、喷砂等),以提高表面的耐磨性和耐蚀性。
4. **预测和优化**: - 可以根据测试结果预测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表面性能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维护策略。 - 根据试验结果对现有的表面处理工艺进行优化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条件。
总之,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是通过测量和分析试样在一定条件下承受载荷能力及其表面性能变化的过程,以评估和优化材料和设备的表面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工作安全性。这项技术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标准


表面耐划痕性能(Surface Crack Resistance)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由于摩擦、磨损或撞击等原因导致的裂纹或破裂现象。下面是关于表面耐划痕性能的一些国际和国家标准的详细说明:
1. ISO 3870:ISO 387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测试方法,用于评估金属、塑料等材料在暴露于接触外力条件下的抗刮擦性能。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关键特性:
- 抗划痕能力(Crack Resistance of Exposures to Surface Harshness):衡量材料在冲击或应力作用下能否产生裂缝的能力。 - 压缩破坏性(Compression Defects under Pressure):描述材料在被压缩到极限后是否会破裂的性质。 - 持久性(Retention Time Under Load):测量材料在规定条件下保持结构完整或完整性的时间。
标准要求表面耐划痕性能应满足以下标准: - 机械剥离试验:通过让样品承受规定的拉伸或弯曲负荷,测量其能承受的最大裂纹深度,达到一定尺寸(例如0.2mm×0.2mm,0.5mm×0.5mm等),并且在规定时间内不发生明显的剥落。 - 表面粗糙度试验:通过用相应的砂纸或粗糙度仪测定样品的表面粗糙度值,以反映其抵抗刮擦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表面粗糙度越小,表面耐划痕性能越好。 - 弹性模量试验:使用一定的弹性和塑性变形模型来模拟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工况,测量材料在荷载作用下受力后的弹性变形能力和断裂前后的塑性恢复程度。 2. EN 13946-1:EN 13946-1是欧洲标准化协会(EN)制定的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表面处理和涂层产品,如汽车零件、不锈钢制品、防锈涂料等。主要特性如下:
- 耐刮擦性(Scalability of Crack Resistance):评估材料在冷硬、热敏或其他恶劣环境下的抗刮擦性能,通常涉及表面磨耗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等。
- 磨损面积(Wear Area):计算单位长度或单元体积内材料表面积上所受到的平均摩擦力,从而判断材料对破损因素的抵抗力。 - 刮伤厚度(Corrosion Intensity of Wear Stains):测量材料在划痕部位的腐蚀强度,以此作为评估其耐蚀性的指标。 - 平均裂纹率(Average crack rate per unit area):衡量材料在某一点或某一段时间内的裂纹生成速率,可评估材料对微损伤的敏感性。 - 附着力(Adhesion):研究材料与表面接触界面的附着力,以确定其对耐磨性和防护性能的影响。
3. ASTM E1891:ASTM E1891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ME)和美国化学工业协会(AIC)联合发布的标准,主要用于测量钢铁及合金材料在特定介质中的表面耐划痕性能。主要内容包括:
- 铝材耐划痕性能试验:通过将材料表面施加预涂膜或溶液,考察其在多种接触媒介(如酸碱盐、石油制品、溶剂等)下产生的裂纹情况,评估其抗刮擦和耐腐蚀性。 - 不锈钢材料耐划痕性能试验:使用不同的初始污染状态(比如碳化物未完全溶解)、化学反应种类(比如硫酸盐、硝酸盐等)以及温度(比如冷热循环、恒温变化)进行测试,比较不同材质和类型下的耐划痕性能。 - 钢铁复合材料耐划痕性能试验:考察不同种类、不同强度的钢基体(如低碳钢、高碳钢、铸铁、非晶态铸铁等)在经过复合材料表面处理后,表面耐划痕性能的变化。
这些标准都是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了解和遵循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的表面耐划痕性能,从而为设计、生产、检测和评价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流程


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测试条件:首先,需要确定所要测试的表面类型、使用的擦伤模型和测试设备(例如玻璃纤维板、橡胶垫、塑料布等),以及需要在这些表面进行测量的区域。确保测试条件与实验室或实际应用中的相似性。
2. 准备样品:根据设计测试条件,准备所需的样本。样本应包含不同类型的划痕类型(例如锐角、圆角、弧形、凹槽、弯曲)和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刮擦、锤击、拉伸、重压等)。为了确保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可以在每个样本来设置一个控制点,用于记录划痕处理前后和相邻区域的表面状态。
3. 测定试样的表面质量:使用检测仪器对试样表面的质量进行测量。常见的表面质量参数有粗糙度(Ra)、光泽度(LW)和硬度(HRC)。粗糙度测量通过深度孔径法(如三棱镜法、激光干涉法等)来完成,其目的是评估表面粗糙程度。光泽度测量则是通过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对比来评估表面的亮度和透明度。硬度测量则涉及到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上施加力,观察表层材料是否发生断裂或变形。
4. 划痕模拟实验:将预先处理过的样本来放入测试设备中进行模拟划痕实验。在模拟实验中,不同类型的划痕类型、处理方法和处理环境(如温度、湿度、气压等)会被模拟出来。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计算出各个不同划痕类型的最大可能尺寸和对应的表观硬度值。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划痕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得出每种划痕类型对应的最佳处理策略。此外,还可以计算出各种划痕类型的平均表观硬度值,以及影响划痕因素的分布情况,为改善表面耐划痕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6. 计算抗划痕性能指标:根据以上分析结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划痕类型和最佳处理策略,将其应用到实际测试场景中。例如,如果划痕类型为凹槽,可以通过改变表面硬度和处理工艺来提高其抗划痕性能,以达到修复破损、防止划痕再次发生的目的。
7. 维护和预测:对于已在实际应用中成功抵御划痕的表面,应定期维护和检查,以防止划痕的再次发生。对于尚未成功的表面,可以通过优化处理方法或者增加试验次数来进一步提高抗划痕性能。
总之,表面耐划痕性能测定流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计、精确的数据采集、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评估和改进表面的耐划痕性能,从而满足相关应用的需求。
我们的服务
行业解决方案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为您推荐
负荷变形温度测定

负荷变形温度测定

断裂标称应变

断裂标称应变

磨耗率试验

磨耗率试验

紧固扭矩测试

紧固扭矩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