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油率测定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吸油率测定,吸油率测定是一种分析样品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在石油、煤油、柴油等燃料或石油产品的采样过程中,检测样品在油性液体中的吸收程度和方向,以确定其含油量和质量的方法,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吸油率测定是一种分析样品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在石油、煤油、柴油等燃料或石油产品的采样过程中,检测样品在油性液体中的吸收程度和方向,以确定其含油量和质量的方法。吸油率是表示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与溶剂分离能力的物理参数,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在采样过程中,首先将样品放入一个密闭容器中,然后通过抽气机抽出容器内的空气,使溶液被固体粉末吸附或溶解于周围的溶剂中。这种过程称为油分析。当吸附或溶解完成时,样品会留在溶剂层上形成不规则形状的油膜,这些油膜可以看作是由不同大小和密度的粒子组成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油质分子和气泡(如二氧化碳)。为了测量油膜的质量,就需要对样品进行重量测量。
测定油率的基本步骤如下:
1. 确定试验条件:包括采样方式(常压采样、真空采样等)、采样工具(吸管、刮刀等),以及样品的初始温度、压力和流速等参数。
2. 利用蒸发原理:取一定体积的油样,将其倒入蒸发器中,并逐渐升温至饱和点,保持恒定的流速。在此过程中,由于油膜会在热流作用下发生蒸发,油膜的质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用机械搅拌或其他方法,使得油膜能够在容器壁面上均匀分布,以便测量油膜的质量和厚度。
3. 采用密度计测量油膜的密度:通过对油样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油膜表面的浓度进行测量,得到油膜的密度。密度计上的单位通常是克/立方厘米(g/cm³),但一般按照油品的标准密度(一般为0.85 g/cm³左右)进行换算。
4. 计算油滴的平均油滴质量和面积:对于薄油膜,可以通过计算每一片油膜的质量和面积来估算整个油膜的质量;对于厚油膜,则需要根据油膜的厚度计算出油滴的数量和总体积。
5. 计算油滴的表面积和总质量: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油滴的表面积和总质量,进而计算出油的纯度(即油的质量占石油总质量的比例)。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测定油品在采样过程中的吸油率,从而了解其品质特性、油分含量和石油产品的性质。例如,在石油工业中,该指标可以用于评估原油的精炼处理效果、评价石油产品的优劣、指导油田开发和优化采油工艺等方面。此外,通过控制油分含量和含水率,也可以改进石油化工生产的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吸油率测定标准
吸油率(Vapour Volume)是指一个液体样品在通过某种特定设备时,所能收集到的空气体积与所吸收或放出的空气体积之比。对于油品(如汽油、柴油等)进行吸油率测定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转移法:该方法是最基础和最常见的吸油率测定方法,主要用于确定石油产品在水中的溶解度和蒸发特性。实验原理是将样品放入含有一定量溶剂(通常为蒸馏水)的密闭容器中,并以一定速度缓慢抽提样品。通过测量溶液开始分离时,由于原油的挥发性较高,会在混合液中占据更大的体积,使测定结果偏高。为了平衡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多次重复实验的方法,确保每一次测量的数值相对稳定。
2. 沉淀法:此方法是在固定温度下,将石油产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然后静置一段时间后,收集样品的沉淀物并称重。若样品的溶质能在沉淀物中完全溶解,则该油品的吸油率为真实值;否则,吸油率会受到影响。此外,不同类型的溶剂、石油产品的组成以及反应条件都会影响沉降后的重量变化,因此,实验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3. 空气压饱和法:当一种石油产品用足够高的真空压力,使其全部蒸发掉后,其残留在容器内的剩余物就是可称量的油品。这种方法适用于检测含有少量杂质或不纯物质的石油产品,因为这些残留物会因大气压降低而吸附在容器壁上,从而使测定结果偏高。
4. 流速测定法:在特定的流速下,样品能快速从容器中流出,通过测量这种流动形式,可以计算出石油产品的吸油率。这种方法可用于各种石油产品的实验,但需要有特殊的设计来控制流速,避免油品在流动过程中被乳化或混入其他杂质,从而提高测量精度。
5. 相对密度法:油品的吸油率与其相对密度成正比,即吸油率越大,其相对密度也越高。通过测量样品的质量和密度,可以计算出其对应的吸油率。然而,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测量纯度较高的石油产品,但对于含杂质或不纯物质的产品可能无法准确地计算吸油率。
以上这些吸油率测定方法都需要具备精密的设备和技术,例如分馏仪、真空浓缩器、转子流量计、离心机、电导率分析仪等。不同的检测环境、样品类型和目的,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以便得出最准确的结果。同时,为了避免误差和混淆,实验前应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和规范,确保正确操作和数据处理。
吸油率测定流程
吸油率测定,也称为样品前处理或设备调试,是一种对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轻质油等)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吸油率测定流程:
1. 设备准备:首先,需要一套专业且完整的检测设备和试样采集器,包括以下组件:
气相色谱仪:用于分离样品中的不同组分,并测量它们的分子量。
高压蒸馏系统:将样品加热到沸点,以便水蒸气可以逸出并被冷凝在干燥的玻璃瓶或其他收集容器中。
分离柱:用来分离样品中的不同的组分,常用的分离柱有烷烃柱、烯烃柱、芳烃柱等。
重量分析秤:用于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并通过计算吸油率(油含量)来确定样品中有机物的质量百分比。
2. 样品准备:将样品放入清洗过的吸附剂瓶中,一般选择硅胶或活性炭作为吸附剂,以去除或降低样本中的油性杂质。
将样品放在脱脂状态下的小瓶或者微球形罐内,使其与吸附剂充分接触。
3. 操作步骤:
使用气相色谱仪连接好蒸馏系统和仪器连接装置,并打开压力蒸馏仪开关。
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根据检测需求,可能需要通过旋转等方法将样品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吸附剂瓶上或微球形罐内,使得每个样品颗粒都被吸附住。
开启高压蒸馏,让样品中的油性成分通过吸收柱逐渐蒸发,并被蒸馏柱中的气体分子饱和。
在适当的压力下收集蒸馏产物,该过程会产生一系列色谱峰,每种化合物对应于其特定的分子量和浓度范围。利用电化学法(如毛细管电泳)将这些峰从色谱图中分离出来。
对于多组分混合样品,需要使用多项式回归等统计方法计算每个组分的吸油率(通常以体积分数表示)。
4.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收集所有峰的数据,分别对应于吸附剂层上的不同组分。对于每一组分,记录其峰的保留时间、最大波长、底线和高度等信息。
计算各组分的吸油率(油含量)。吸油率公式为:
V = (M_n / M_H) * R
其中:
V:吸油率,单位是毫升/克;
M_n:油的摩尔数,通常用n mol/L表示;
M_H:溶剂的质量,以克为单位,主要用于消除吸附剂层对吸油率的影响;
R:修正因子,指在恒温下柱的运行速度对色谱峰吸油率影响的系数,约等于50~80%。
质量浓度:吸油率表示的是每升样品中的油含量,而质量浓度则是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吸油率与样品的体积分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到样品中各种组分的相对吸油率和总体吸油率,并进行误差分析、校正等处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报告:
向用户提交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样品名称、提取方法、检测条件、吸油率计算方法、分析结果(包括峰特征、吸油率及其相关参数)、误差分析等内容。
根据实验设计和分析结果,给出测试结论,如样本油性杂质水平是否符合预期、样品中各组分的组成比例以及吸油率变化趋势等。
需要注意的是,吸油率测定过程涉及到设备操作、样品处理、理论模型应用等多个环节,同时也需要熟悉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程,如GB/T 6379-2008《石油产品的实验室测试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如果有相关专业知识或实践经验,建议寻求专业的检测机构或实验室进行操作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