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也称为浪涌冲击耐受能力测试或高压电磁兼容性测试,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也称为浪涌冲击耐受能力测试或高压电磁兼容性测试,是一种针对电力设备和系统在遭受电涌、静电放电等高电压干扰时的耐受能力和保护能力进行的检测和评估。以下是其基本步骤:
1. 浪涌测试选择与目标设备及系统的电压等级、频率范围和设计要求相匹配的雷击浪涌试验设备:如电子负载、稳压器、滤波器、浪涌抑制器等。
2. 设定电压水平和持续时间: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以及系统的性能需求(如抗干扰、过载能力、功耗等),确定最大雷击电流的数值,并设定相关的电涌试验持续时间,通常以毫秒或微秒为单位。
3. 将设备置于特定的电磁环境下:例如,可以将设备放在低压高频冲击环境,模拟实际电网运行中的瞬态电压波动,通过设置随机的外部激励源产生强大的并行电流,使设备承受指定的电涌。
4. 记录设备在电涌条件下的响应情况:使用数据采集和记录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的各种电气参数,如输出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电阻率、泄露电流等,以及设备的温度、电容值、电阻等非电量参数的变化。
5. 检查设备的电气性能指标:通过比较在雷击浪涌条件下的正常工作状态和异常条件下设备的电气性能指标,如测量设备在超过允许的瞬间电压变动范围内输出电压的幅值变化、在连续的电脉冲模式下设备的最大输出电流等,来评估设备的抗扰度能力。
6. 评估防护能力:综合分析设备在遭受高电压冲击时的电气性能和保护能力,判断其是否能有效防止或者减小电涌对系统的损害,例如是否能够维持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否限制设备内部元件的损坏或变形,以及能否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等。
7. 确保测试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在进行试验前,需了解设备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符合规定的抗扰度要求和法律法规,以便设备的生产和应用能够满足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要求。
8. 给予设备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根据试验结果,如果设备在某些特定的电涌条件下未能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需要进一步调整设备的设计参数,改善材料选择、电路结构、散热方式等,提高设备的抗扰度能力。
总之,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是电力设备和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重要性能测试,旨在验证其在高压冲击条件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严格的测试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标准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是一种评估电气设备或系统在受到雷电冲击时的稳定性和防护能力的标准。以下是一些关于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的基本标准和方法:
1. **设计要求**:
- 设计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时,应根据设备或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参数和环境条件确定试验方案。
- 通常,抗浪涌冲击测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雷击瞬间:试验电压、电流和时间(如交流10kV、持续2s、脉冲频率50Hz)设定为模拟实际雷击事件。
- 浪涌过载阶段:通过给设备施加大于额定值的电流,模拟设备在遭受连续大电流冲击后可能产生的过载状态。
- 瞬态过载和瞬态恢复阶段:当过载作用结束后,设备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即恢复到稳态后的电磁场状态。
- 过热阶段:在特定时间内,对设备进行高温度循环试验,以检测设备在过热期间可能产生的稳定性问题。
- 持续试验阶段: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满足规定的测试指标为止。
2. **测试设备与方法**:
- 高压测试设备:常用的有高压静电放电发生器、避雷针等。其中,避雷针是最常见的电击浪涌防护设备,具有较低的尖端放电能量,并且易于安装和维护。
- 功率放大器:用于测试设备在过载、瞬态过载和瞬态恢复阶段下的输出功率。
- 电子测试设备:可以测量设备在不同雷击波冲击下的一致性、响应时间和波形特征。
- 微波雷达/光谱仪:用于测量设备在过热过程中内部电路板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 快速暂态电压测量装置:用于检测设备在过载瞬间可能出现的电压突变。
3. **耐受等级与性能标准**:
- 根据电源类型(如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以及应用场合(如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的耐受等级可分为几个等级:
- 第一级(S级):耐受范围为50kA/s至100kA/s的雷击波冲击。
- 第二级(M级):耐受范围为10kA/s至50kA/s的雷击波冲击。
- 第三级(P级):耐受范围为5kA/s至10kA/s的雷击波冲击。
- 第四级(U级):耐受范围为5kA/s及以下的雷击波冲击。
4. **保护级别与应对措施**:
- 防护级别:设备或系统的功能主要由其工作原理决定,不同的设备可能有不同的防护级别,例如在敏感电力设施中,可能会采用更高级别的防护设备以防止雷击引起的损坏。
- 应对措施: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抗雷击浪涌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 使用防雷器或避雷针:这些器件能够有效阻挡雷电流,降低设备因过载而烧毁的风险。
- 安装绝缘子:如电缆线路或开关设备,绝缘层可以阻止雷电流通过导体,减少冲击波对设备的直接损伤。
- 装设接地系统:将设备和地线连接起来,确保在雷击时能快速地释放电流,防止接地电阻产生影响。
- 设备冗余:设计多个独立运行的系统或者部件,相互之间能够进行负载转移,减轻单个系统故障导致的影响。
- 加强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安全规定,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短路或闪络,从而增加设备抗雷击浪涌的能力。
-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设备是否符合耐受等级的要求,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元件,保持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
总之,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之一,需根据具体设备类型、使用环境和防护等级,选择合适的测试设备和方法,并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来提高其抗浪涌冲击的能力。
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流程
雷击浪涌抗扰度(Electro-magnetic Field Induced Voltage, EMFIV)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受到强电磁干扰时的抗扰度测试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设备准备:首先,应确保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均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并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这可能包括电源模块、输入/输出板卡、接地系统等。
2. 测试环境搭建:选择一个模拟各种常见电磁干扰源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如无线电广播站、电力电缆试验台、工频磁场发生器等。这些设备通常可以模拟来自电磁场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噪声、频率变化、电压波动等。
3. 数据采集与记录:安装适当的信号采集装置(如电表、电磁计等),对设备施加特定的EMFIV参数,例如交流电流、频率、电压等,以记录数据。同时,根据设备类型和应用场景,可能还需要测量设备在不同故障条件下(如过载、短路等)的EMFIV响应情况。
4. 测试设备:将设备连接到信号采集装置中,开始收集数据。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各种参数,避免因为人为错误或其他因素导致数据不准确或遗漏。
5.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专门的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异常值和无关变量的影响,以便得出设备的抗扰度特性曲线图、数据分组统计图表等关键信息。
6. 抗扰度验证:通过对比未进行EMFIV试验之前和测试后的设备性能,评估其抗扰度的变化程度和趋势。这可以通过比较数据样本中各项性能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峰值值、最小值等来实现。
7. 结果报告撰写:根据测试结果,编写详细的EMFIV试验报告,详细描述设备的抗扰度表现、潜在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未来改进方向。报告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试验背景与目的
设备类型和应用领域概述
数据采集与分析过程
防护措施与效果评估
预期目标与改进计划
结论与建议
8. 资料保存与归档:所有实验数据、报告及证书应妥善保管,遵循相关的数据保密法规和管理体系,以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雷击浪涌抗扰度试验流程,具体操作可能会因设备型号、应用场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实际执行中,应结合具体的设备需求、工程规范、检测标准以及人员经验来进行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