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渣性测定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结渣性测定,结渣性测定,主要是指对燃煤、生物质燃料等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灰渣的熔融特性和粘结性进行评价的一种试验方法,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结渣性测定,主要是指对燃煤、生物质燃料等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灰渣的熔融特性和粘结性进行评价的一种试验方法。它是通过模拟实际燃烧环境,研究燃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灰分行为,分析其在受热面形成结渣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对于锅炉设计、运行以及燃料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灰熔点测定:测定燃料灰分在不同温度下的软化、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以此判断其在炉膛内的结渣可能性。
2. 结渣指数测定:评价燃料在特定条件下(如一定温度和时间)形成结渣的难易程度。
3. 灰分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通过显微镜观察燃料灰分的微观结构,结合化学成分分析,了解其结渣特性和机理。
结渣性好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有效减少受热面的结渣积聚,降低锅炉维护成本,提高燃烧效率和设备运行安全性。
检测标准
结渣性测定通常是指对燃煤、生物质燃料等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熔渣或灰分的特性进行评价的标准。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标准有:
1. 中国国家标准GB/T 1572-2008《煤灰熔融性的测定方法》,该标准规定了煤灰熔融性(即结渣性)的测定步骤和判别指标,通过测定软化温度(ST)、变形温度(DT)和流动温度(FT)来表征煤的结渣性。
2. 国际标准ISO 540:2010《Solid mineral fuels — Determination of ash fusion temperatures》,这个标准也主要用于测定固体矿物燃料的灰熔融温度,从而评估其结渣性。
3. 对于生物质燃料,由于其特性与煤炭有所不同,可能需要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或科研机构制定的方法进行结渣性测定。
以上标准主要通过灰熔融测试仪进行实验测定,通过对样品在一定升温速率下加热,观察并记录其灰渣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点,以此判断燃料的结渣性能。
检测流程
结渣性测定通常是指对锅炉燃料(如煤、生物质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特性进行检测,以评价其对锅炉运行效率及安全的影响。具体的测定流程可能因实验室条件和标准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会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准备:首先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燃料样品,去除杂质并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研磨、过筛,制备成符合测试要求的粒度分布的样品。
2. 灰样制备:将处理好的样品在高温炉中完全燃烧,收集并冷却后得到灰样。
3. 结渣性试验:采用专门的结渣性测定设备(如RCA炉、Gieseler流动性计等),模拟实际锅炉运行条件,对灰样进行加热熔融,观察和记录灰渣的熔融温度、粘温特性、熔融状态、表面形态等参数。
4. 数据分析与评价:根据测得的各项数据,结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分析燃料的结渣倾向、结渣硬度、熔融性指数等,从而判断该燃料在锅炉中的结渣性能。
5. 出具报告:最后,检测机构将汇总所有测试数据,撰写详细的检测报告,并对其结渣性进行专业解读和建议。
以上流程仅为一般性的描述,具体操作应参照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