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生物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等环境因素对生物遗传物质(DNA)的潜在损害,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生物检测方法,主要用于评价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等环境因素对生物遗传物质(DNA)的潜在损害。在该试验中,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接受受试物处理后,通过采集其骨髓细胞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计算细胞中出现的微核(Micronucleus, MN)数量。
微核是由于染色体断裂或者整条染色体丢失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未能进入子细胞核而形成的次级核,是染色体损伤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常作为评价致突变性、遗传毒性以及预测潜在致癌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检测标准
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评价化学物质、药物、辐射等诱变剂潜在遗传毒性的实验方法,其主要依据的标准为中国国家标准《GB/T 15106.3-2017 遗传毒性试验 第3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在该标准中,主要包括以下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一般选择对遗传毒性敏感的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通过一定途径(如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等)给予受试物。
2. 骨髓细胞的采集与制片:在规定的时间点采集实验动物的骨髓细胞,经过低渗处理、固定、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后制作涂片。
3. 微核的检测与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骨髓细胞中的微核,通常以每1000个中期分裂相细胞中的微核数作为评价指标。
4. 结果判定与解释:根据微核率的变化来判断受试物是否存在遗传毒性。若处理组的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则提示受试物可能具有遗传毒性。
以上内容为大致标准框架,具体实施时需严格遵循相关实验操作规程及伦理要求。
检测流程
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评估受试样品(如化学品、药物、环境污染物等)潜在遗传毒性的实验方法,主要通过观察骨髓细胞中微核的数量来判断受试样品是否引起染色体损伤。以下是该试验的一般流程:
1. **试验设计与准备**:
- 明确试验目的和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 准备受试样品和对照品(溶剂对照或阳性对照)。
2. **动物处理**:
- 动物适应性喂养后,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受试样品组。
- 通过口服、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等方式给予受试样品,对照组则给予相应体积的溶剂。
3. **采样时间点确定与样品采集**:
- 在给药一定时间后(如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等),麻醉并处死动物。
- 取出 femur(股骨)或其它含有丰富骨髓的长骨。
4. **骨髓细胞提取**:
- 用生理盐水冲洗骨髓,然后通过研磨、离心等方式将骨髓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
5. **细胞制片与固定**:
- 将骨髓细胞与适当的红细胞裂解液混合,去除红细胞后进行涂片,并用甲醇或乙醇固定。
6. **染色与镜检**:
- 对固定好的细胞涂片进行染色(如吉姆萨染色),使得细胞核和微核可以清晰区分。
- 使用显微镜在油浸物镜下进行观测计数,统计每只动物每个剂量组的骨髓细胞总数以及微核细胞数。
7. **数据分析**:
- 计算各组的微核率(微核细胞数/总细胞数×100%)。
- 分析各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判断受试样品是否具有遗传毒性。
以上为一般流程,具体操作需遵循相关实验室操作规程及GLP(优良实验室规范)要求,并符合《中国药典》、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相关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