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地面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因承载力变化、地下水活动、地基变形等原因引起的垂直位移(即沉降)进行定期或连续的测量工作,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沉降观测是指对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地面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因承载力变化、地下水活动、地基变形等原因引起的垂直位移(即沉降)进行定期或连续的测量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通过对建筑物沉降量的精确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建筑物的安全状况,评估地基稳定性及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情况,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运营、预防工程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沉降观测数据也是评价地基处理效果、验证设计计算的重要依据。
检测标准
沉降观测的标准主要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等相关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测精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沉降控制要求,一般分为一、二、三级。一级为最高精度要求,例如对高层建筑、重要古建筑、特殊大型公共建筑等。
2. 观测点设置: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工程特点,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沿外墙每10-20米或每隔一层楼板、基础沉降缝两侧、新旧建筑物交接处等关键部位设置沉降观测点。
3. 观测周期:初始阶段应加密观测,一般可每半月或一个月观测一次;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地基与结构的变形特征和施工进度确定观测频率;竣工后第一年每3个月观测一次,第二年后每半年观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4. 观测内容与方法:通过水准仪或其他精密仪器,连续记录各观测点的高程变化值,计算其沉降量及沉降速率,分析沉降规律,判断是否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5. 数据处理与成果提交: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曲线图,并及时将观测结果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以便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以上仅为一般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时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及地方相关规范执行。
检测流程
沉降观测流程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合同签订与任务明确**:
- 委托方(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与检测机构签订沉降观测服务合同,明确观测范围、周期、精度要求、报告提交形式等具体内容。
2. **前期准备**:
- 检测机构根据合同要求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场地条件和建筑物现状,确定观测点布置方案。
- 安装沉降观测标志,一般采用固定在建筑物特定位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
3. **首次观测**:
- 在无荷载或部分荷载状态下进行首次观测,记录原始高程数据。
4. **定期观测**:
- 根据合同约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周期性观测,例如每层施工完成后、主体结构封顶后、竣工验收前及使用阶段等关键节点进行沉降观测。
- 观测过程中,使用精密水准仪或其他专业设备精确测量各观测点的相对沉降量,并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
5.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
- 将收集到的沉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各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平均沉降速率等参数,判断建筑物及其地基的稳定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 编制沉降观测报告,内容包括观测过程、方法、结果以及对观测结果的评估和建议。
6. **成果提交与反馈**:
- 检测机构将沉降观测报告提交给委托方,由其组织审查。
- 如发现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
7. **后续跟踪观测**:
- 对于沉降未稳定的建筑物,在交付使用后还需按约定继续进行长期跟踪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以上为一般性的沉降观测流程,具体操作可能因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关法规标准以及合同约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