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骨髓细胞微核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遗传毒性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等环境因素对生物遗传物质(DNA)的潜在损伤效应,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遗传毒性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等环境因素对生物遗传物质(DNA)的潜在损伤效应。在该实验中,通过观察骨髓细胞中出现的微核(micronucleus, MN)数量来评估受试样品的遗传毒性。
微核是由染色体断裂或整条染色体丢失而在细胞分裂后期未能进入子细胞核而形成的异常结构,因其大小约为正常细胞核的1/3至1/20,故称为“微核”。如果受试样品具有遗传毒性,可能会导致骨髓细胞中微核率增加。
这种实验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化学品安全性评价、辐射防护、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遗传毒性的标准试验之一。
检测标准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评价遗传毒性、检测染色体损伤的实验方法,主要用来评估药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对生物机体遗传物质的影响。在实验中,微核是指存在于骨髓细胞胞浆内,直径小于正常细胞核的小核,通常源于有丝分裂时受损的染色体片段或者整条染色体未能进入子细胞核。
关于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的标准,一般参照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指南或标准进行,例如:
1. 国际上,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474号试验准则《Mammalian Erythrocyte Micronucleus Test》是进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的重要参考依据。
2. 在中国,GB/T 16886.23-2018《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3部分:遗传毒性试验》以及《化学品遗传毒性鉴定技术导则》等相关国家标准,为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提供了详细的试验程序和技术要求。
具体的标准内容包括试验设计、样本采集、处理与制片、染色、镜检及结果判定等多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
检测流程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Assay in Bone Marrow Cells)是一种评估受试物遗传毒性和/或潜在致癌性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药物、化学品等的安全性评价。以下是该试验的一般流程:
1. **试验设计与预处理**:
- 明确试验目的,选择合适动物模型(通常为小鼠或大鼠)。
- 设定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试验组,给动物分别经口、腹腔注射、皮下注射等方式给予受试物。
2. **样品采集**:
- 在给药一定时间后(如24-72小时),麻醉动物并取出其骨髓组织,常用部位为股骨或胫骨。
3. **骨髓细胞制备**:
- 将取出的骨髓通过生理盐水冲洗至离心管中,制成单细胞悬液。
- 通过涂片法将骨髓细胞均匀涂在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固定。
4. **染色**:
- 对细胞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料有吉姆萨染液或瑞氏染液,以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及微核。
5. **镜检与计数**:
- 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多个视野,对其中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进行计数,并记录具有微核的细胞数量。
- 微核是指细胞核外存在的直径小于正常细胞核的小核,是染色体片段或整条染色体未进入子细胞核而在细胞质中形成的圆形结构。
6. **数据分析**:
- 计算微核率(微核细胞数/总细胞数×100%),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受试物是否引起微核率显著增加。
- 根据结果评估受试物的遗传毒性或潜在致癌性。
以上是一个大致的流程,具体操作可能根据实验室条件和相关法规要求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