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大肠菌群测定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粪大肠菌群测定,粪大肠菌群测定是一种水质检测或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水体、食品以及其它样品受人和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粪大肠菌群测定是一种水质检测或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主要用于评价水体、食品以及其它样品受人和温血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粪大肠菌群是一类在一定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克雷伯氏菌等。
具体检测时,通过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这些特定的大肠菌群,并计算其数量,可以间接反映样品的卫生状况和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例如,在饮用水中,如果检出粪大肠菌群,则说明该水体可能遭受了粪便污染,存在传播肠道疾病的隐患;在食品中检出则意味着食品可能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受到了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粪大肠菌群测定标准
粪大肠菌群测定的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以及各类环境监测标准等相关规定。
在这些标准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通常采用多管发酵法、滤膜法等。具体步骤包括样品采集、预处理、培养检测等环节,通过观察产气情况或进一步进行证实试验来确定粪大肠菌群的数量。
例如,在饮用水中,每100毫升水样中粪大肠菌群的总数不得超过3个;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如土壤、污水等,其限量标准则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标准请以最新有效的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为准。
粪大肠菌群测定流程
实验室对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流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具体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因实验室条件、设备和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样品采集与接收:
从水源、食品、环境样本等目标物中按照相应标准采集样品并做好标识。
将样品迅速送至实验室,并在规定条件下储存(如4℃冷藏)。
2. 样品处理:
对于固体样品,需进行均质化或研磨处理后,加入无菌稀释液制成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
对于液体样品,直接取适量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3. 稀释涂布:
将样品溶液按梯度稀释,然后取不同稀释度的样品液进行涂布接种到伊红美蓝琼脂平板(EMB)上。
4. 培养鉴定:
在35-37℃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18-24小时。
观察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粪大肠菌群在EMB平板上会呈现特定的颜色特征(如带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菌落)。
5. 菌落计数与报告:
按照国标或相关行业标准,选取符合特征的菌落数进行计数。
计算出每克(毫升)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并出具检验报告。
以上是大致流程,具体操作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内部操作规程及国家相关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