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不溶灰分测定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酸不溶灰分测定,酸不溶灰分测定是指在食品、药品、饲料等样品分析中的一种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是测定样品经灼烧后,不能被酸(通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的无机物残留量,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酸不溶灰分测定是指在食品、药品、饲料等样品分析中的一种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是测定样品经灼烧后,不能被酸(通常为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的无机物残留量。这个指标可以反映样品中如硅酸盐、磷酸盐、铝镁氧化物等难溶性无机杂质的含量,对于评价样品的纯度、品质以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情况下,酸不溶灰分也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有害物质,过高可能会对人体健康或动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酸不溶灰分测定标准
酸不溶灰分测定是食品、药品、饲料等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检测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样品中无机矿物质尤其是硅酸盐、磷酸盐等不溶于酸的成分含量。其测定标准一般参考相关行业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进行操作。
在中国,对于食品、药品的酸不溶灰分测定,可参考以下标准: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GB 5009.4-2016);
2. 《中国药典》中的相关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0821酸不溶性灰分检查法。
具体步骤通常包括:样品预处理、灰化、酸处理、过滤、洗涤、干燥和称重等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循所参照的标准进行实验,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酸不溶灰分测定流程
酸不溶灰分测定流程通常用于检测食品、饲料、肥料等样品中无法被酸溶解的矿物质含量,主要步骤如下:
1. 样品制备:首先,精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一般需要经过烘干、研磨过筛处理),确保其代表性。
2. 灰化处理:将样品置于已恒重的坩埚中,在电炉上低温缓慢加热,使样品充分炭化至无烟,然后提高温度至550℃-600℃灼烧至恒重,得到样品的灰分。
3. 酸处理:将上述得到的灰分用适量的稀盐酸(或硝酸)浸泡,搅拌使其充分反应,以去除可溶于酸的部分。然后过滤,洗涤滤渣直至洗液对氯化钡溶液不再产生白色浑浊现象,表明滤渣中的可溶性盐类已被完全除去。
4. 再次灰化:将过滤后的滤渣在高温炉中继续灼烧至恒重,此时剩余的即为酸不溶灰分。
5. 结果计算:根据灰化前后坩埚及样品的质量差,计算出样品中酸不溶灰分的百分含量。
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样品损失,并且每次转移和称量都需要精确操作,确保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同时,全过程应在通风橱内进行,以避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