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高通量测序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菌种高通量测序,菌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为宏基因组学测序或者微生物组测序,是一种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环境、样本或特定菌种群体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大规模并行测序和分析的技术,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菌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为宏基因组学测序或者微生物组测序,是一种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环境、样本或特定菌种群体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大规模并行测序和分析的技术。它不仅可以揭示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度,还能获取微生物的功能信息以及微生物与环境、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深层次信息。
具体来说,该技术包括提取样本中的总DNA,然后利用二代测序(如Illumina)、三代测序(如PacBio、ONT)等技术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随机打断并测序,最后通过对所得序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解读菌种的遗传信息和功能特征。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学、医学、农业、工业发酵等多个领域。
检测标准
菌种高通量测序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样品准备: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对于微生物研究通常需要进行富集培养或直接提取环境样品中的DNA。样品的纯度和完整性对后续测序结果至关重要。
2. 文库构建:将提取的DNA通过PCR扩增、片段化、接头连接等步骤转化为可以用于测序平台的文库。这个过程中需保证扩增的均匀性和避免偏好性,以反映菌种的真实丰度。
3. 测序平台选择:目前常用的有Illumina、PacBio、Oxford Nanopore等平台,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预算选择合适的平台及读长。
4. 测序深度:足够的测序深度有助于提高物种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对于低丰度物种。一般而言,宏基因组测序的深度推荐在百万到千万级别。
5. 数据分析标准:包括序列质量控制、OTU聚类、物种注释、多样性分析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相应的软件工具和参数设置标准。
6. 结果验证:通过定量PCR、克隆测序或者培养方法等对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进行验证。
7. 数据解读与报告撰写:应按照相关科研伦理和规定,准确、全面地记录和报告实验过程和结果,包括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发现和结论等。
以上是菌种高通量测序的一些基本标准,实际操作中可能还需结合具体项目需求和实验室条件进行调整。
检测流程
菌种高通量测序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采集与处理:
从环境、人体样本(如肠道、口腔等)、食品或工业发酵产物等各种来源收集菌种样品。
进行菌体分离纯化,提取微生物DNA。
2. 文库构建:
使用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通常会选择16S rRNA基因区域(针对细菌和古菌)或者ITS区域(针对真菌)进行扩增,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并利用接头连接,将片段转化为适合测序平台的文库。
3. 高通量测序:
将构建好的文库加载到Illumina、MGI、PacBio、ONT等高通量测序平台上进行测序。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测序策略和深度。
4. 数据分析:
测序数据原始读段经过质量控制,去除低质量序列和接头污染序列。
对高质量序列进行聚类(OTU clustering)或物种注释,得到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包括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等。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功能预测、差异物种分析、网络构建及统计检验等进一步深入研究。
5. 结果解读与报告撰写: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菌种组成特点、物种间关联关系以及可能的功能属性等。
撰写详细的测序报告,为后续科研、临床或工业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以上就是菌种高通量测序的一般性流程,具体步骤可能会根据实验目的、测序平台及实验室条件的不同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