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检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是指对食品、饲料等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这一有毒真菌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是指对食品、饲料等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这一有毒真菌代谢产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尤其是禾谷镰刀菌,该毒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导致家畜和人类出现生殖系统紊乱、生长发育受阻等问题。
在粮食安全和饲料安全领域,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检测手段确保食品、饲料安全无害,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常见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
检测标准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标准主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中的相关规定。其中,针对玉米及制品,其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要求如下:
1. 玉米:≤60 μg/kg;
2. 玉米制品(不包括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100 μg/kg;
3. 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20 μg/kg。
此外,具体的检测方法可参考《GB 5009.9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和步骤。
检测流程
检测机构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流程一般如下:
1. 样品接收与登记:首先,检测机构接收待测的玉米样品,并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样品来源、样品名称、数量、送样日期等信息。
2. 样品预处理:实验室技术人员会对样品进行粉碎、混合均匀等预处理操作,确保样品能够代表整体。部分情况下,可能还需进行提取或浓缩等步骤以富集目标物质(玉米赤霉烯酮)。
3. 实验前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或者国际通用方法进行萃取和净化,去除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杂质。
4.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等精密仪器设备进行定量检测。根据色谱峰面积或质谱信号强度确定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
5. 数据分析与报告出具:根据检测得到的数据,参照相关标准限值进行分析评价,出具包含样品信息、检测结果、检测方法、判定依据等内容的检测报告。
6. 质量控制:在整个过程中,实验室会严格实施内部质量控制,如使用质控样品进行平行测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以上流程仅供参考,具体检测流程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SOP)而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