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酶检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内酰胺酶检测,内酰胺酶检测主要是指检测细菌是否产生β-内酰胺酶,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内酰胺酶检测主要是指检测细菌是否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的酶,如果细菌产生这种酶,就会使这类抗生素失效,从而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因此,内酰胺酶检测在临床微生物学和抗菌药物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检测标准
内酰胺酶检测主要用于判断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的耐药性,主要标准和方法如下:
1. **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微量肉汤稀释法、纸片扩散法、自动化仪器法以及显色底物法等。其中显色底物法较为直观,通过添加对内酰胺酶特异性的底物,观察其是否被水解产生颜色变化来判断细菌是否产生内酰胺酶。
2. **判定标准**:
- 如果细菌在孵育条件下能够使特定底物水解并产生颜色变化,或者在纸片扩散法中显示出较大的抑菌圈缩小或消失,则可认为该菌株产内酰胺酶。
- 在定量检测中,根据与已知内酰胺酶阳性质控菌株的对比,如果测试菌株的酶活性在其范围内,也可判定为阳性。
3. **临床意义**:对于检测结果为内酰胺酶阳性的菌株,通常意味着其可能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临床上应避免或谨慎使用此类抗生素。
请注意,具体的标准和操作流程需要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实验室操作规程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进行。
检测流程
内酰胺酶检测通常用于评估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的耐药性,这是因为某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破坏抗生素结构,从而逃避药物的杀菌作用。以下是大致的检测流程:
1. 样本收集:首先从患者体内(如血液、尿液、痰液、脓液等)采集疑似感染部位的微生物样本。
2. 样本处理:在实验室环境下,将采集到的样本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
3. 检测前准备:选取生长良好的细菌纯培养物,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制备菌悬液。
4. 内酰胺酶检测实验:
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有β-内酰胺环抗生素(如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等)的 disks 进行药敏试验(如Kirby-Bauer法),观察抑菌圈大小;
或者使用专门的β-内酰胺酶检测试纸或试剂盒,与菌悬液反应后观察颜色变化或显色强度;
另外,还有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编码β-内酰胺酶的基因是否存在和表达。
5. 结果判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被检细菌是否产生内酰胺酶以及酶活性的强弱,进一步推断其对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6. 报告出具:整理检测数据,结合临床信息,出具详细的检验报告。
请注意,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所使用的检测方法可能因实验室条件、设备和试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