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是指在金属材料(如钢、铸铁等)中,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非金属夹杂物含量测定是指在金属材料(如钢、铸铁等)中,对非金属相(如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氮化物等)的种类、数量、大小、形态以及分布情况等进行的定量或定性分析。这类夹杂物是在冶炼和铸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到金属基体中的,它们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等,因此,准确测定非金属夹杂物含量对于控制和提高金属材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标准
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主要依据相关材料或行业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标准,例如对于钢铁材料,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就是常用的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通过显微镜检验方法对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类型、尺寸、形状以及分布进行评级,并根据这些参数来确定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
具体的测定步骤通常包括试样的制备(如金相试样磨制、抛光、浸蚀等)、显微镜观察、夹杂物的识别与分类、评级计算等环节。
对于其他类型的材料,可能有相应的行业或国家标准,例如有色金属、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需查阅具体的相关标准。
检测流程
检测机构对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准备:首先,从送检材料中按照相关标准(如GB/T 10561、ASTM E45等)的规定方法采集样品,并进行适当的切割、打磨、抛光,制成金相试样。
2. 显微镜观察与评级:
对制备好的试样进行浸蚀处理,以便于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非金属夹杂物。
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并识别各类夹杂物(如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等)的形态、尺寸和分布情况。
按照相应标准评级图谱对夹杂物进行级别判定。
3. 定量分析:
若需定量分析,可采用图像分析仪自动计算特定视场下夹杂物的面积百分比或长度密度等参数。
或者采用能谱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对夹杂物的具体成分和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4. 数据处理与报告出具:
根据测定结果,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出具详细的检测报告,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数据、结论等内容,并对结果进行解读。
以上为大致流程,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样品类型、客户需求以及实验室能力等因素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