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是一种实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Ⅰ型超敏反应(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机制以及相关药物的药效评价,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是一种实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Ⅰ型超敏反应(也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机制以及相关药物的药效评价。该模型构建通常通过预先给大鼠腹腔注射抗原特异性抗体(如抗卵白蛋白抗体),一段时间后,在大鼠背部皮肤接触同一抗原(如卵白蛋白),诱发局部皮肤的过敏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等症状。通过观察和测定这些变化,可以对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干预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检测标准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主要用于研究I型超敏反应以及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该模型的标准操作流程大致如下:
1. 首先,将抗原(如卵白蛋白、二硝基氟苯等)与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后,免疫大鼠,使大鼠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
2. 一周后,再次用抗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进行加强免疫。
3. 在最后一次免疫后7-14天,收集大鼠血清,离心分离得到含有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血清。
4. 实验当天,将大鼠背部去毛,并在相应部位皮下注射预先准备好的含抗原的血清。
5. 注射后一段时间(例如1-2小时),再给大鼠腹腔注射磷酸组胺或其他介质以触发过敏反应。
6. 观察并测量注射部位的红斑和水肿区域大小,以此作为过敏反应程度的指标。
以上是一个通用的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构建标准流程,具体参数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和实验室条件有所调整。
检测流程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模型的建立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抗原制备:首先选择合适的抗原,如二硝基氟苯(DNFB)、卵白蛋白等,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稀释。
2. 免疫动物:将抗原溶液多次涂抹或注射到实验大鼠身上,诱导其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免疫 sensitization。
3. 血清采集:在完成免疫后一定时间,采集大鼠血液,离心分离出血清,得到含有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即致敏血清。
4. 被动转移:将上述获得的致敏血清注射到未经免疫的大鼠体内,实现抗体的被动传递,构建被动皮肤过敏模型。
5. 皮肤反应测试:在注射致敏血清一段时间后(如24小时),将微量的抗原溶液涂布于大鼠耳部皮肤上,观察并记录诱发的皮肤红肿、水肿等过敏症状,通过测量耳厚度变化等方式量化评估过敏反应的程度。
请注意,具体操作细节可能因实验需求和实验室条件而有所差异,应根据实验设计及伦理规定进行操作。同时,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务必遵守“3R原则”(Reduction, Replacement, Refinement),尽量减少动物使用数量、寻求替代方法以及优化实验程序以减轻动物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