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醋酸扭体镇痛模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小鼠醋酸扭体镇痛模型,小鼠醋酸扭体镇痛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疼痛行为学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药物或其他干预手段对疼痛的抑制效果,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小鼠醋酸扭体镇痛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疼痛行为学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药物或其他干预手段对疼痛的抑制效果。该模型是通过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醋酸溶液,使小鼠产生一种类似腹部疼痛的表现,即“扭体”反应,表现为躯干扭曲、腹部内凹、后肢伸展等动作。
通过统计小鼠在一定时间内扭体次数,可以量化疼痛程度。然后给予待测药物,观察其能否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以此评估药物的镇痛效果及作用机制。
检测标准
小鼠醋酸扭体镇痛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评价药物镇痛效果的实验模型,其标准操作流程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操作步骤**:
- 将实验小鼠适应环境后,随机分组(如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
- 模型建立:通常采用腹腔注射一定浓度(如0.6%~1.0%)和体积(如10ml/kg)的醋酸溶液,注射后小鼠会出现扭体反应,这是由于醋酸在腹腔内引发的疼痛刺激。
- 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立即开始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扭体次数或扭体潜伏期(从注射醋酸到出现第一次扭体的时间),一般持续15-30分钟。
2. **评价指标**:
- 扭体次数:醋酸引起的小鼠腹部收缩次数,扭体次数越少说明镇痛效果越好。
- 扭体潜伏期:从注射醋酸到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潜伏期越长说明镇痛效果越好。
通过对比各组小鼠的扭体次数和扭体潜伏期的变化,可以评估不同药物或处理方式对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从而评价其镇痛活性。
检测流程
小鼠醋酸扭体模型是一种常见的疼痛行为学评价模型,主要用于评估药物或其他干预手段对急性和慢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以下是该模型的基本流程:
1. 实验动物准备:
选择健康的成年小鼠,适应实验环境至少一周,保证实验期间小鼠状态稳定。
2. 醋酸溶液配制:
根据实验需求,一般使用0.6%~1%(v/v)的醋酸溶液。
3. 模型构建:
将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醋酸溶液,通常为0.1ml/10g体重。注射后,小鼠因腹部疼痛会出现典型的扭体反应,表现为躯干扭曲、腹部收缩等动作。
4. 扭体计数:
注射醋酸后立即开始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扭体次数,设定一个观察时间段,如0-5分钟,5-10分钟,10-15分钟等,计算各时段内的扭体频率或累积扭体次数。
5. 药物干预:
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扭体出现后按设定时间点给予相应处理,如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待测药物。然后继续观察并记录药物给药后的扭体次数变化。
6. 数据分析:
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在不同时间段的扭体次数,若实验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则说明所测试药物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请注意,整个实验过程应严格遵守动物伦理,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尽量减小动物痛苦。同时,具体操作步骤可能根据实验室条件及研究目的稍有差异,需参照相关文献和实验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