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主动脉缩窄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
来源:忠科集团
忠科集团提供的胸主动脉缩窄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胸主动脉缩窄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是一种实验性动物模型,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人为地缩窄小鼠的胸主动脉,模拟人类高血压性心脏病特别是主动脉狭窄引发的心肌肥厚病理过程,报告具有CMA,CNAS认证资质。

胸主动脉缩窄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是一种实验性动物模型,主要是通过手术方式人为地缩窄小鼠的胸主动脉,模拟人类高血压性心脏病特别是主动脉狭窄引发的心肌肥厚病理过程。在该模型中,由于主动脉缩窄导致血压升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长期处于高压负荷状态,从而引起左心室壁增厚、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等病变,为研究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干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
检测标准
胸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的建立,通常参照以下标准:
1. 手术方法:在小鼠胸部通过手术方式人为制造胸主动脉狭窄,一般选择新生乳鼠(如出生后7-14天)进行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胸主动脉下段造成一定程度的缩窄,模拟人类先天性胸主动脉缩窄疾病。
2. 病理生理学指标:术后数周或数月后,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测等手段评估小鼠心脏功能,观察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LVH)、心室壁厚度增加、心功能下降等现象。同时,可通过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验证心肌肥大的发生。
3. 血压变化:由于主动脉缩窄可导致高血压,因此,术后连续监测小鼠血压变化也是评价模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4. 生存率:良好的模型应具有较高的生存率,即大部分实验动物能够在手术后存活并表现出预期的心肌肥厚病理改变。
以上是构建胸主动脉缩窄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的基本标准,具体参数可能会因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检测流程
构建胸主动脉缩窄致心肌肥厚小鼠模型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实验动物准备:选择合适的实验小鼠,通常使用健康、体重相近的雄性C57BL/6小鼠或其他适宜的心脏疾病研究模型小鼠。
2. 麻醉与固定:首先对小鼠进行气体麻醉(如异氟烷吸入麻醉),然后将小鼠固定在手术台上,保持仰卧位,暴露颈部和胸部皮肤。
3. 手术操作:
在胸骨下缘与左侧乳头连线中点处做纵向切口,暴露胸腔。
清楚分离出胸主动脉,找到左锁骨下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区域。
使用无创伤血管夹或丝线,缩窄胸主动脉至指定直径(例如约0.2-0.3mm),持续一定时间(通常为30分钟至1小时)以模拟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心肌肥厚。
4. 缝合与恢复:缩窄完成后,逐层缝合胸腔及皮肤,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小鼠苏醒后放入清洁、温暖、安静的环境中观察恢复情况。
5. 模型评价:术后一段时间(比如数周或数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重量指数、心肌纤维直径等多种指标评估小鼠是否成功建立了心肌肥厚模型。
请注意,以上描述的是一个通用的实验流程,实际操作需严格遵守实验室动物伦理规定,并根据具体实验设计和条件进行适当调整。